专家少、风险大 “艺术品典当”行业举步维艰
在收藏界,有人说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已经进入亿元时代,典当本应成为在拍卖之外,艺术品变现的一种重要选择。但是相对于拍卖的火热,我国艺术品典当却并没有进入“黄金时代”,反而是举步维艰。
即将出版的《收藏》杂志《趋势》专刊推出封面文章《艺术品典当体检报告》。艺术品典当行业“典当难”到底难在哪里?我们来听中央台记者田娜对《收藏》主编李毅民的采访:
记者:艺术品典当应该说是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话题,这期的《收藏》杂志邀请了这一行业的知名人士做了详细的介绍,目前艺术品典当的空间到底多大,能不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毅民:艺术品典当在我国现在的状态可以说是非常的不理想,甚至被边缘化了,原因就是现在开办这个业务的典当行很少,在2010年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典当行出现,但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很多典当行对艺术品这个业务只搞了两三年就停止了,这是一方面,典当行现在普遍信心不足。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又很大,比如说有一个华夏典当行在北京平安大街专门开展艺术品典当,每周都可以接待200人以上要求现场进行鉴定和典当,同时每天还能接到30到50个相关的咨询电话,说明市场需求很大,这就成为矛盾了。
(来源: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