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典当业遇自身“融资难”瓶颈
从1988年上海成立改革开放后的首家典当行算起,上海典当业的复出已经整整二十周年。记者日前从相关的纪念活动及典当业现状与展望研讨会上获悉,上海典当行总数已达105家,分支机构达39个。而在当前的环境下,要使得典当行取得更大的发展,急需突破的便是典当行自身的“融资难”问题。
典当业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
这场名为“典当业现状与展望的”研讨会由上海典当行业协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典当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包括国家商务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社科院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诸多上海典当企业代表出席。回顾过往二十年的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典当行业已经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
据了解,典当业曾在建国初期的私营经济改造过程中消沉、歇业。1988年9月18日,上海成立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家典当行“上海恒源典当行有限公司”,由此宣告了典当业在本埠的复出。此后,由于缺乏行业的立法立规,典当业一度存在着多头管理、监管缺位、经营混乱的现象,直至1996年人民银行颁布《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才逐渐引导上海典当业走出了复业后的第一个困境。之后国家又正式颁布了《典当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典当行的经营行为。
在此历程中,上海典当行业从最初的几家、资不过亿、人不过十发展到了今时今日的规模。数据显示,上海典当行总数已达105家,分支机构有39个,总注册资本17亿元,年发放当金130亿元,完成上缴税收4700多万元。仅从这组数据分析,典当业作为社会融资体系中的一个特殊渠道,正日益成为民间融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融资难”亟需突破
而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典当业也逐渐遭遇了瓶颈。据悉,典当业复出之初,主要服务于各行业调整改造中的内生需求,以及探索经营部分区域小商小贩典物融资业务(如上海典当复出的首例业务就是小包工头拿来的1000米水管),但时下,典当服务的客户以广大的中小企业为主,尤其是2000年典当行业进入规范阶段后,为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比例高达70%以上,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辅助融资渠道,可如何才能迅速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呢?作为资金提供者的典当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个“融资难”的问题。
“90%以上的典当行自己也是小企业。”东方典当总经理王福明在研讨会上表示,在上海资金超过5000万元的典当行仅为6家,且是以国有控股的企业为主。其认为,目前典当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即是“融资难”。据透露,根据《典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典当行可按自有资金1:1的比例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但实际操作中能获得的融资比例连5%也不到。此外,现行的《典当管理办法》和典当业的发展相比,也有相对滞后之处。例如《管理办法》中规定典当行不得从商业银行以外的渠道获得融资,不得与其他典当行拆借或者变相拆借资金。王福明表示,其个人认为这一规定阻碍了典当业务的发展。他建议,可以在典当协会的统筹协调下,允许同行拆借,只要操作规范,对缓解当前典当业自身资金不足、难以壮大业务的状况就将大有裨益。
来源:上海商报
|